有朗字的古诗词( 四 )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
他那种积极用...
:诵读 感悟 鉴赏 文本摘要: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诵读,把条分缕析的讲解渗透到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不一味地肢解文本,而让学生在诵读训练中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鉴赏文本的目的,是当今提倡诵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
应辩证看待诵读和鉴赏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诵读方法,使学生既会读,又会鉴赏文本 。
回归文本的鉴赏理念呼唤诵读教学 。
关键词诵读,作为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其最终目的仍在于领悟文本的内涵,学会鉴赏文本 。
和其它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方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 。
诵读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诵者理解文本的深浅程度和感悟文本的高低水平 。
出彩的诵读,同时熏陶了诵者和听者,使处于同一纸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刹那间展现出立体化的美妙空间和形象画面,掀起情感的波澜,比起无声阅读,更能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更宜引人共鸣 。
尤其是经典的诗文、戏剧,仅靠默读,实在不足以细致体验文本的情感张弛和微妙的心理变化,更无法体会诵读文本时那种淋漓释放阅读感受的情怀和专著投入表达文本的愉悦享受 。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诵读,读出声情,读出个人对课文的感悟,不失为鉴赏文本的明智之举 。
一切有关文本的鉴赏必须紧紧依托文本本身,如何把条分缕析的讲解渗透到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不一味地肢解文本,灌输冷冰冰的理性分析,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一步一步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鉴赏文本的目的,是当今提倡诵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
诵读指导抓得耐心,抓准方法,文本鉴赏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
相反,不抓诵读,只重鉴赏,结果是文本吃不透,理解没有个性化的认识,学生没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直停留在“跟老师学”的教学层面上,诵读和鉴赏均难有大的进步 。
一、依据鉴赏要点确定诵读的内容,切忌从头到尾无选择、无重点的诵读 。
一节课时间有限,若是篇幅短小的诗文尚有时间进行整篇诵读;稍长点的文本如全文诵读,则既耗时,又不能进行细致的诵读指导,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
合理取舍文本,恰当定位诵读内容,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诵读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
这是诵读教学的切入点 。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尽管高中语文课本只节选了其中二节,诵读时仍必须有所取舍 。
整个作品以作者十五年进出地坛的所见所思诠释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
是地坛在在他生命的最低潮期容纳了他,并默无声息地陪伴着他最终总出生命的困境;是地坛中的平凡的物和周围普通的人让他有了新的发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的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