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纳兰容若的词的评价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 。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 。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 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 。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 。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
物性观照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