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纳兰容若的词的评价( 二 )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 。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 。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 。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 。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 。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 。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 。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 。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 。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 。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 。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 。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 。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 。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 。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 。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 。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 。泉水従深潭底冒出,[编辑本段]诗词名句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 。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 。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
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
纳兰容若诗词的媒体评论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
——苏缨对于容若,我是佩服多于感动 。
那种在爱情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和勇气,从来不属于弱者 。
——毛晓雯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
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
——徐志摩
对纳兰容若的词的评价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