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读后感怎么写?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怎么写?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我们经常看到,所以熟视无睹,而就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忽略 。如果我们换一种看法去看待这个事物,不去忽略它,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季羡林先生写的《槐花》正如此 。
槐花在北方经常见,“我”虽然也陶醉于它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树——因为已经看惯了 。“我”的一位印度朋友来参观北大校园时,由“我”带他参观 。当他见到槐树,问道槐花的香味时,他很吃惊,赞美槐树的美 。而这位印度朋友的话使“我”忽然懂得: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槐树 。之后,“我”改变了对熟悉的人和事物一贯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