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 。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 。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 。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 。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 。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 。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 。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 。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 。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 。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 。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 。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 。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 。《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
“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季老常对年轻人这样说,怎么不让我们警醒?
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 。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 。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 。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注意身体 。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 。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