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桥|邯郸青年路足疗店

邯郸学步桥(邯郸青年路足疗店)邯郸新闻网2019-07-11 12:06:02
编者按
学步桥因邯郸学步而世人皆知 。但多年来,此桥背后的故事却不为人知 。今日本刊特别推出我市赵文化研究专家侯廷生教授的文章,对学步桥的历史一一解读,以飨读者 。
邯郸学步桥|邯郸青年路足疗店
明清邯郸城,号称“三辅锁钥”“京畿保障”,城内中街贯通古城南北,行走在串城街,从南头行进到出北门(今丛台路),往北前行,沁河从西流过来,转弯东去,学步桥在此横跨沁河 。
学步桥桥不甚大,却非常有名 。凡是到邯郸来旅游的人,几乎都会慕名到此桥上,寻找“邯郸学步”的感觉 。
拨乱拂尘,追溯桥的前世今生
学步桥处在古代邯郸县城通往北京的要道上,南北横跨沁河 。沁河虽然只是一条季节河,但当年的水量也不小,每逢秋水暴涨时,浮桥往往被冲毁,官民交通往来不便 。这个地方,在县的北门外,是人们的必经之地 。宋金时期,这里是著名的丛台官渡,那时要到对岸,必须经百思特网过丛台渡 。从实际考察看,那时的沁河,水大河宽,这个渡口的位置,应在北门一带 。而那时这一带,除了宽宽的水面,附近几乎还全是泥潭水洼 。邯郸县的北城墙,还在观音阁口一线 。金元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对河流的整治,这里逐渐干涸,为明代城墙的北扩创造了条件 。到了明成化年间,北门里一带已经成为居民聚集区了 。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八月,知县王曰善来掌邯郸县 。他首先拿出俸银倡捐,然后费时前后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 。王曰善读书善于运用,遂根据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命名此桥为“学步桥” 。
有道听途说者说,在王知县建桥之前,学步桥只是座简易木桥 。其实这真的是途说 。沁河上建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间 。据《嘉靖广平府志》卷三《山川志川之附》,“北桥,在邯郸县城北门外” 。这座桥,没有写明是石桥还是木桥,但可以追溯此为最早记载的桥 。从它与全府二十坐桥是并列的来看,桥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重要性更不必多言 。又有文献记载,在嘉靖三十八年,即有“知县杨如丝于北门外筑石桥一所以控沁水” 。这应该是北门沁河上最早的石桥,比起王知县的石桥,要早六十多年 。只是杨知县的石桥,大概是建筑简单,因此很快在夏秋暴水的冲击下没多久就毁了,人们只好仍搭起简便的木桥 。但自那以后,沁河连续大水不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邯郸大水 。隆庆二年(1568年),再次发生大水,沁河水侵城,城几危,以犯他道去,得免 。
隆庆年间,人们提起北门外的沁河石桥,常常感慨不已,听说还有要建议建桥的,总认为“乃复欲踵其故智,何其误也” 。这时期,很多人以为,只有改变沁河的上游走向,让沁河远离邯郸城,才可以避免水患 。而建桥,很困难 。
也正因为如此难,五十年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王曰善主持建成的石拱桥“学步桥”,也就显得意义重大 。而且王知县所建成的这座桥,确实坚牢无比,直到1980年代拆修以前,没有文献有修整的记载,而桥梁的使用,一直延续近四百年 。这桥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上,每每有行商游子达官国戚从此经过,甚至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也不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上面隆隆驶来,更有那战争期间,兵旅凶凶,铁蹄踏踏,坚兵锐甲,铁刺钢炮,骎骎八年 。由此可知,王曰善堪称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
邯郸学步桥|邯郸青年路足疗店
王曰善在邯郸任上也不长,县志也没有他的传记,其他事迹也无从得知 。我从清《湖北通志》卷五十三人物志里,了解了一点资料:王曰善,字天衢,湖北江陵人 。少孤力学,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成进士 。令邯郸,编里赈荒,课士有法 。行取礼部,分校乡会两闱,一时称为得人 。后升宝尚寺正卿 。
他得中进士后即来邯郸为令,其间,他整理户口里甲,着手救灾赈荒,在教育学生上也认认真真 。后来到礼部,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选取了不少的人才 。最后到宝尚寺为正卿 。宝尚寺属南京礼部,究竟是管什么的不清楚,反正不如大理寺、鸿胪寺之类的部门出名 。他修学步桥的事迹,却在其宦涯里几乎没什么痕迹 。
让王知县名垂千古的是两年后张我续写下的《北关修建石桥记》 。
对于这时期的邯郸县来说,学步桥的建造毕竟算是一件大事 。当时住在北门里的张家三公子张我续正在家闲居,于是应邀为这座桥写下了《北关修建石桥记》 。但由于政局的变幻无端,很长一段时间,桥和这篇桥记并没有文献记载 。直到清顺治初年,有心于县史的廪生聂应昌,才把桥的建造记入《邯郸县志续志》内,而康熙十二年的《邯郸县志》也首次在“桥梁”条下,描述了建桥的起因:学步桥,在邑北关 。盖沁河经城北入滏,每夏秋之交,山水暴涨,行者苦之 。前令王曰善捐俸议建石桥,有邑人省祭魏邦俊亦慕义输金,遂告成焉 。世传寿陵子学步于此,桥成,因以为名 。刻有石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