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三 )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 。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 。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 。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 。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 。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 。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 。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 。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 。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 。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 。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 。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