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灯谜不祥之兆的感受( 四 )


此谜第二句谜底是“蒲芦儿” 。语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 , 蒲芦也 。”李纨之所以出的是“四书”谜 , 与她的性格和身世有着密切地关系 , 这也寓示了她终日以陪伴儿子读书为结局 , 对爱情“心如死灰”的悲惨命运 。
李纹、李绮的谜语是:水向石边出水冷 。——打一古人名 。萤 。——打一字 。
此谜前一句谜底是“山涛” 。山涛是晋代诗人 , 字巨源 , 竹林七贤之一 。语出宋代苏洵“冷香联句”:“水向石边出水冷 , 风从花里过来香 。”因为大水向石边流出并发出响声才为山涛 。大水即巨源 。
后一句谜底是“花”字 。林黛玉说:“萤可不是草化的?”因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 , 化蛹成长 , 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 。所以说是“花” , 因“花”是“草”和“化”组成的 , 正对应了“草化的” 。
因这几个谜语较雅 , 宝钗怕“不合老太太的意思” , 说:“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 , 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从以上几条所谓的“雅”谜语到下面“通俗”谜语的过渡 , 主要是为了表现薛宝钗的善于逢迎的性格 。其实 , 以下几首诗谜并不通俗 , 反而涵蕴深奥 , 晦涩难懂 , 众所纷纭 , 以致这几首谜语作者都没有提供现成的谜底 。
在宝钗的提议下 , 史湘云先作了一首《点绛唇》:“溪壑分离 , 红尘游戏 , 真何趣?名利犹虚 , 后事终难继 。”——打一物 。
书中说众人有的猜和尚 , 有的猜道士 , 也有的猜是偶戏人的 , 只有宝玉猜着是“耍的猴儿” 。猴本生活于涧溪谷壑之中 , 一旦被人所擒 , 则离开山林 , 来到闹世 , 供人游戏玩耍 , 故说是“溪壑分离 , 红尘游戏” 。耍把戏的猴常身着官服官帽 , 扮成文臣武将的模样 , 然而终归与名利无缘 , 因此说“名利犹虚” 。“后事终难继” , 湘云已作了解释 , 指耍的猴子总是被剁了尾巴的 。湘云此谜 , 当时众人皆猜不出 , 独宝玉一下猜中 , 其中当有深意 。有人说此谜简括了贾宝玉一生的道路 。寓指贾宝玉原为大荒山青埂下一块顽石 , 历尽悲欢离合 。然而由于蔑视仕途经济、功名利禄 , 最终还是断了红尘 , 出家为僧 。此谜也可视为是对贾家由盛而衰 , 终于“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的暗示 。
接着薛宝钗也作了一首是:“镂檀锲梓一层层 , 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 , 何曾闻得梵铃声!”——打一物 。
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 , 遂引起后人的众多猜测 。有人说谜底为纸鸢;有人说为树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说为宝塔、盆景中的宝塔等 。作者的用意似在诗句本身 , 是有意不点明谜底的 。笔者以为谜底应是蓑衣 。
蓑衣是我国农村传统的防雨用具 , 用茅草或棕毛一缕挨一缕 , 一层压一层 , 密密匝匝编制而成 。“镂檀锲梓一层层”:此句写蓑衣的制作过程 。“镂檀锲梓” , 指从棕榈树上用镰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榈布”) 。“檀”、“梓” , 代指棕榈树 。“锲” , 本义镰刀 , 《说文》:“锲 , 镰也 。”“镂” , 雕刻 。“一层层” , 指用晒干并经过处理的“棕衣片” , 一层一层地编织蓑衣 。“岂系良工堆砌成”:编制蓑衣并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 。“良工” , 古代泛称技艺高超的人 。“堆砌” , 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 。此处之“堆”则指层层叠叠地拼接棕衣片;“砌”指缝制 。“虽是半天风雨过”:点明蓑衣的使用场合 。“何曾闻得梵铃声”:蓑衣又称草衣 , 唐代景云《溪叟》:“潇洒尘埃外 , 扁舟一草衣 。”草衣又指草服 , 草编的衣服 。《书·禹贡》:“岛夷卉服 。”唐代孔颖达疏:“凡百草一名卉 , 知卉服是草服 。”草服又指黄冠 。《礼记·郊特牲》:“野夫黄冠 。黄冠 , 草服也 。”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 , 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而黄冠又指道士之冠 , 代指道士 。唐代唐求《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 , 为寻真诀问黄冠 。”所以此处之蓑衣已转而代指道士 , 故有所谓“梵铃”之说 。“梵铃”指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 , 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