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 )


(二)、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摸清教材体系变化,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原有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观念的全新转变 。
1、主科教研活动利用单周(语、数、外分别为周二、周三、周四)统一开展 。
2、副课(包括艺、体、自、信息等)利用双周开展教研活动 。
3、综合实践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具体另作安排 。
(三)、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结合
1、主学科继续以教学“五认真”为重点管理内容 。
a、听课管理,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全体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尽快适应40分种制课堂回归要求 。校行政将加强随堂课、示范课、竞技课、结对课等多种课形的听课 。使全校的优质课率得到提高 。(优质课率目标达80%) 。
九月份:了解课、随堂课 。
十月份:三年内新教师竞技课,各学科带头人、能手展示课 。
十一月份、十二月份: 人人奉献优质课 。
b、备课管理
本学期主学科将稳步推进集体备课,提倡共性教案、个性反思 。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分别备课利用期初教研活动“通课”,并输入电脑进行管理 。教师的备课个性要体现在教材上,要适当记录“案例反思” 。教导处重点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检查 。
c、其它管理 。
本学期将加强对作业的检查,检查要求更强调全面性、目标性 。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后进生辅导的管理 。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对优等生辅导的管理 。
2、对校安排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现为统合、服务和指导,校安排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就从计划、方案实施和学习评定三个环节着手跟踪 。
3、教学评价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质量观,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整体性、多元性、发展性 。评价实现四个转变 。
(1)由知识性评价向智、能、情的综合评价转变 。
(2)由定量评价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转变 。
(3)由书面评价向口试、笔试结合的评价转变 。
(4)由教师评价向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结合转变 。
4、加强对教学质量观的管理 。
期中、期末继续加强调研 。全校语、数及格率保持的95%,提高外语学科的及格率 。
(四)、课程改革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
1、进一步调整、完善信息技术中心人员组织结构,明确负责、落实分工,健全有关制度 。
2、加大信息化运用的硬件环境投入,使硬件环境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
3、加大信息化运用力度,实现信息化为管理服务,为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