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在陆总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能力陷阱》这本书,读之前看到书的包装上印刷着“think like aleader,act like aleader”像领导一样思考,像领导一样行事 。自己还比较担心,书中的内容自己是否受用,读完之后反倒没有最开始的担心了,书中有很多想法,是对个人眼界的开拓,对个人能力提升也是有帮助,只要用变通的脑袋去读,里面可以汲取的知识还是蛮多的 。
书中写到,要想成为领导,或者说想在岗位上获得晋升,那么就需要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自身固定的做事方法,会限制自己的思维,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位置决定想法”,在一个位置干的久了,自然而然就顺手了,会形成一套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样的方法会让自己在现有岗位上顺风顺水,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这些固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就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在新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在工作中要去多学多看多交流,不能闭门造车,要跳出自己的工作范围,拓展一下自己眼界,看看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路,认识新的人 。
新的东西才会诱发自身的.改变,这是一种由外到内的改变,传统的方法告诉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由内到外的自省效果不够明显,自己还是在用老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得到的答案也会有局限,这样个人就会陷入原地踏步的误区,停滞不前 。
书中写较为具体,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做了许多的笔记,例如有魅力的领导者都有以下3个共同点:
1、人生阅历丰富,从而产生了坚定地信念;
2、能通过讲述个人故事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
3、他们的想法、实际所做的事自己他们自己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 。
做一个领导如是,做一个优秀的人也如是 。人生阅历不足,多去经历,多去问有经验的前辈;倘若要说服一个人,那么也通过自己的个人故事来讲道理,让对方能够有更深的代入感;做事之前要有想法,有想法就要坚决的去落实,光说不练假把式,把思想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执行能力强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
书中的想法很多,篇幅有限,仅列有限的内容与君分享,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动脑子读,书中哪些东西可以为我所用,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的行事准则,方不枉读了本书 。
《统计陷阱》读后感
放寒假前,经学长的介绍,特地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统计陷阱》在假期里读,看完之后的感触到真不少,而且总想着什么时候写一点读后心得之类的东西,无奈,因为惰性,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迟 。这次还得感谢学校这个次机会,让我终于可以完成早该结束的任务了 。
先来谈谈写这本书的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尊崇统计风,太多的人都乐意,也轻易的相信了那些统计数据,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的统计数据都可以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让员工看出今年的效益,同样的数据,换一种统计方法,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不景气,这就是为什么太多的公司,企业,甚至政府部门都习惯用统计的方法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介于这个背景之下,美国作家达莱尔·哈夫以一个经验老道,且退休的窃贼的身份,用回忆录的形式,在本书的前八章讲述了常用的一些行骗手段,在第九章总结了前面所列出的所有方法,而在最后一章中,教人们如何识破统计数据中的陷阱,告诫人们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一个数据,从而不做一个被数据玩弄于手的玩偶 。本书中列举出的,常用统计手段大致可分为:利用内在有偏样本,选出不同的平均数,隐藏总要的数据,忽略必要的误差,滥用统计图形,采用不完整匹配的资料以及误解相关关系等 。当读完这本书时,回过头在,如果你用书中的衡量标准来看任何一组数据,都会发现其中的不可行性,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质疑的,那么不禁会有两种念头:其一,为什么统计着要这样做,公布这样的数据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无非是利益所趋,商家,政府乃至所有人都想隐藏掉那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数据,公诸于世的无非是想博得同情或者获得荣耀 。其二,这个世上不就没有可以相信的数据,因为没哟绝对的正确,那么我们是否就因此而否定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呢?显然不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数据,正确的从数据中拿去自己需要的,不可全信,但不意味着一点也都不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