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二 )


在这里,我重点来谈谈:内在有偏样本,选取不同平均数,采用不完整匹配的资料以及误解相关关系这几种“行骗手段” 。首先说说内在有偏样本,我用原文中的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方法的意思:
“1924级的耶鲁毕业生平均年收入有25111美元 。”《时代》杂志在评论纽约《太 阳报》的某篇报道时曾经指出 。
乍眼一看,感觉耶鲁大学的确是个很了不起的学校,那里面的毕业生都有高质量的就业率 。在感叹之余,细细想想,你会发现有两点可以之处:第一,如此的精确;第二,竟然如此的大 。那么,这个精确地个位的收入是如何得出来的呢?除非是在保证没有外快的情况下,只靠工资条生活的人,他的工资才是有可能精确地个位的,那么现实并非如此,越是成功的人,他的工资来源越是不那么单一 。
我们都知道,只要样本足够大,并且具有代表性,在多数情况下,样本的信息可以很好地代表总体 。但如果条件不满足,抽样的结果比一个臆想的结果好不到哪儿去——除了会形成一种十分科学精确的虚假印象意外,这种方法分本不值得推荐 。然而,令人悲伤的事实是,在我们看到的或自以为知道的事物中,充斥着许多从类似的样本,即有偏的或过小的或两者都满足的样本中得出的结论 。耶鲁大学的收入同样也是一个样本,但恰恰这个因为是有太多的偏差的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谁可以掌握25年后所以存活的1924届耶鲁大学生的收入情况 。此外,在你可以联系得到的人中,能接受问卷调查的人数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的问卷调查,5%~10%的回收率就已是相当可观的了,在加上调查内容的不同,这个比例还是会有出入的,但决定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最重要的,并非所有接受
问卷调查的人都是可以说实话的 。尤其是在工资这种很敏感的话题上 。试想想一个税务局的人员来调查你的收入情况,你会如实回答吗?我想未必,多数人都会尽可能的说的小一点,毕竟说的多了,可能意味着要多交一点税呢 。再有,和同学聚会是,看见被人都在侃侃而谈,你非但不会如实回答自己的工资数,因为虚荣心,多多少少都会夸大一点 。这些都是合乎常理,同样也是无法避免的 。而对于那些从名校毕业,但现状落魄的人,肯定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实际情况 。那么,不难看出,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收入情况,它仅仅代表了1924届中可以联系得到的人中的愿意站出来说出自己输入的那些特殊人群 。因为调查的对象本来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偏向性,这是导致其最终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 。
接下来,同样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对平均数的选取 。
一个老板为了炫耀自己公司的福利有多好,就在招聘部门公布了这样的一个信息:本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平均收入是5700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