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具体内容开展小学经典诵读( 七 )


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要能评估、可检测 。
(1)根据单元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 。
比如在确定《赵州桥》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认识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因此就设定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一教学目标 。
从学生熟悉的长城、颐和园讲起,由此导入课题,让学生怀着自豪的心情开始学习,在了解赵州桥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 。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以前的经验 。
对于要教授的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分析 。
比如,在上《钓鱼的启示》之前,笔者设计了学情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了课文的朗读情况、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感悟、生字的书写、词语的理解、学生的问题和课文的相关资料 。
这样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已经有所了解,授课时就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课堂效率就更高了 。
(3)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 。
上完一节课,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或者作业的情况来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
这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测 。
如果确定的目标当堂没有完成,必须找时间补上 。
因此,教学目标的检测,也有利于以后教学目标的制定 。
2 注意组织调控课堂 上好一堂课,光靠备好课是不够的,课堂上的成功组织和调控也至关重要 。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随时组织调控课堂,真正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 。
(1)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堂课的质量 。
因此课堂导入要讲究导入艺术,要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
比如在执教《触摸春天》时,一上课,笔者就伴随着轻缓的音乐播放了一组春天的美景图,通过艳丽的色彩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回忆,轻而易举就把学生带入了色彩斑斓的春天 。
(2)精神饱满、语言精当 。
课堂主要靠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调控,因此课堂上教师语言应该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
教师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疾缓富于变化,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起来不会走神;教师精神饱满,以情动情,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探求、参与课堂中获得新知 。
(3)限定时间,提高效率 。
在一次检查预习时,笔者给学生安排同桌合作读生字词,学生们用了4分钟才完成检查 。
为了提高效率,在下次检查预习时,笔者在要求里加上了时间限制:“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同桌检查生词认读,同桌读错的你就教给他 。
同桌都认识了就马上坐好 。
看哪对小同桌能最快完成 。
”让人高兴的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
(4)课堂语言,贴近生活 。
执教《孔子拜师》时,笔者注意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
学生以前对孔子和老子了解不多,只知道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所以课前笔者搜集了孔子和老子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并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献给学生 。
以激起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崇拜之情,调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热情 。
比如出示了一张图片,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的“和”,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孩子们个个很激动 。
接着告诉学生:“这就是孔子人文理念中的“和为贵”中的“和” 。
简单的介绍,激起了学生会对孔子由衷的佩服和赞叹 。
3 指导、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想让学生不等老师解说,自己了解文本的含义,就得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地阅读文本,把读的功夫落到实处 。
(1)创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
创设疑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
比如在学习《窃读记》时,笔者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读课文“读书是件好事,小林海音为什么要窃读呢?”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