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的古诗( 三 )


昨夜昌平人梦天,龙文赤日绕燕川 。
城中莫辨真天子,道上传看七宝鞭 。
腐儒为郎不扈从,愿奏相如谏猎篇 。
5.《溪晚凉》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
...
有关九尾狐的唯美诗句 1:《九尾狐赞》 魏晋·郭璞 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标灵符. 2:《感寓》 明·朱诚泳 人中有佞人,谗言不可当.蜜口覆人国,簧言乱侯王. 贤愚任喉吻,君子归雌黄.舐痔讵知耻,掇蜂终见伤. 绥绥九尾狐,媚惑迷四方.洋洋八风舞,斯文遂无光. 我尝览前古,圣言奚敢忘.为邦远佞人,谗夫尤所防. 简介: 九尾狐,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
当狐狸拥有九条尾巴之后,就会有不死之身 。
上古神话演义中九尾之狐是太平之瑞,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
1.现实基础: 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 。
与之密切相关,人类对狐的敬仰、认同之情与厌恶、恐惧之情,也彼消此长 。
2.历世演化: 山海经(周、秦、汉) 九尾狐和 玄狐、 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 图腾信仰中 。
《 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 。
又有是与西王母一同出现的神兽,是祥瑞于子孙兴旺的象征 。
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 。
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
...
有狐的古诗 《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
狐:一说狐喻男性 。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 。
裳:古代男性下身穿着的裙子 。
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 。
带:衣带 。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桥上头 。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裙子都没有 。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浅滩头 。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带也没有 。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岸上头 。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服都没有 。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 。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
”[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 。
”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 。
”“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 。
”[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诗序》实不足信 。
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
始亦疑之 。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
”[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 。
《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 。
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