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诗词中的重字( 三 )



除了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非修辞性的重复则应当力求避免 。当然,“忌同”不是绝对的 。刘勰关于“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的论点,对于格律诗来说,依然是适用的 。在唐宋及后世的名诗中,出现非修辞性重字的诗作为数不少 。如崔颢《黄鹤楼》中,“空”两次重复,“人”两次重复,因用得自然妥帖,读来不觉重复 。
程颢的《题淮南寺》和《秋月》,都是名诗,选入《千家诗》,前诗两“秋”字,后诗两“红”字,皆不影响诗的意境 。
《题淮南寺》
年代:宋 作者:程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咏 雪》
元 。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
剩添吴楚千江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
元人吴澄的《咏雪》,“风”、“水”、“天”三字都出现重复,但同样被人们当名诗看待 。可见,“避同”也不是绝对的 。
看下今人是怎样推崇这首诗的,竭尽华美词语:
吴澄的《咏雪》气魄雄奇,主要体现在真与幻的巧妙组接上 。“真”指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写现实之景,“幻”指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勾画飘渺之境,两者自然契合,便构成了本诗雄奇壮阔的艺术意境 。
开篇交代下雪之时,“鸿钧”指自然界的时序更迭 。时光流转到腊月岁末,天空飘下纷纷扬扬的大雪 。“东风剪水”形象说明雪的成因 。“剪”字不仅含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义,而且把春风人格化,仿佛这漫天雪花都由心灵手巧的春风姑娘剪水而成,这是多么富于奇想的语言!
哈哈,有些肉麻!

归纳起来说,格律诗中,要分清修辞性文字重复和非修辞性文字重复 。对非修辞性文字重复要尽量避免,但并不是绝对要防止“相犯” 。必要时,重复也无妨 。

近体格律诗有诸多约束、规范,否则不成其为“格律” 。格律诗之约束,主要在格式与韵律上,并未对所谓“重字”给以规范;而格律诗句之重字现象,其自诞生迄今已然一千五百岁了,过程中逐步演化也是在情理之中,不必过于较真的 。

在这里再总结一下:
格律诗中重字,可分为:有规则重字与无规则重字 。
有规则重字,主要出现于运用修辞格组缀成句中,这种修辞格皆以“有规则重字”为其特征,诸如:双声叠韵、互文、反复、复沓、顶真、错综等修辞方式 。
无规则重字,其之所以重之者,盖以作者主观创作意向:
或追求某种诗旨,突出意象;或创造某种意境,强调情绪 。是作手,下字掂量再三,尤不轻易,必有一番苦心,几至惨淡经营 。
故诗之重字亦可融通:
格律诗苛严,作之者孰不“捻断数根须”调遣文字、游戏于古汉语之中而难罢其手 。考其重字,必为一番旨意与情趣 。故自盛唐以来,格律诗无规则重字的出现,均较首句用邻韵之时间与频率,既早又多 。

下面举例为证:
崔国辅《怨词》: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
(首句互文,二句顶针,“望”字重,)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把“江北”必改“塞北”其意大差 。

李白《静夜思》: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前面已讲过,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不失流传千年成不朽 。

杜甫《夔州歌》: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 。
老杜如此重字而且重意,是为刻意为之 。巴、东重字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
原来深浅红可以这样吟咏?

杜甫《戏为六绝句》: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
两“师”词性不一,是否犯重大家可自审之 。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一二句顶针,“宫”蝉联后又一个“宫”,有意重复 。

韦庄《金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