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圣人孔子》观后感( 二 )


那么,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或教师,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说,孔子不但在当时是一位伟大的圣人,而且孔子的思想永远与时俱进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重视“有教无类”,这与当前教育重视“教育公平”不谋而合;孔子重视“因材施教”,这与当前教育方法重视“个性差异”殊途同归 。孔子的教育思想固然历久弥新,但孔子的师道精神尤其值得学习,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论语·为政》)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一生对学生一律接纳,乐于施教,故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对于所有的学生都能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使之“成德达材” 。孔子这种“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之中,这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教师理想信念迷失,教书育人观念淡薄,教学工作懈怠,师生关系扭曲,学风浮躁,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了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加强教师修养,重塑教师社会形象?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
一《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郑玄注:“严,尊敬也 。尊师重道焉 。”从此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流传至今 。那么,何谓“师道”精神?从字义来看,古代所谓的“师道”可以说是做教师的道理 。朱熹在解释“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说“道犹路也 。”又说:“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因此,所谓师道,就是教师应走的道路,或者是教师当行的道理 。换成现在的说法,师道可以被解释为“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道传统,教师受到尊崇,不仅仅因为他在传道,而且还在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的表率,是国家兴衰的标志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大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礼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所以,在传统的观念中为人师表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其为人处世,也应是学生的表率 。这就是自古以来有“天地君亲师”传统师道观念的根本理由 。今天要重振师道精神,首先在于唤起教师的这种认知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