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圣人孔子》观后感( 三 )


教师所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在弘扬传统的师道精神时,要立足现实,坚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德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等问题,这就要做到:第一,经济上,教师应认识到教师乃是“清高并清贫”的工作,不能过多地追求经济上的富有,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提升 。第二,权利上,教师应善用教育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坚持爱心办教育,享受“精神报酬”,追求“万世名” 。第三,知识上,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耕耘者、传播者,要与时俱进,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道德上,教师应是道德规范的表率者,躬行实践,在道德式微中,要洁身自好,永远“松柏后凋,鸡鸣不已” 。第五,艺术上,教师应重视自身之美,包括内在美与外在美;改善环境之美,包括美化家庭与校园;创造人生之美,达到自然、和谐与宁静的目标 。
作为教育者应认识到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所树立的师道风范,并作为个人精神修养的准则,以促进中国师道精神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
二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在传统社会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基于“敬”和“爱”的基本原则,这是有机和谐的关系 。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因此,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这足以证明孔子师生关系深厚,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师生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令人担忧 。这种关系的变化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 。例如:第一,班级教学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易深入 。第二,师生关系通过制度的安排———入学制度、分班、上课、测验等完全标准化 。第三,知识来源的多元化,例如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减弱了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教师人数众多,其素质难免良莠不齐 。第五,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致使教师社会影响力减弱,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生了扭曲或变味 。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并非只有师生关系,其他,如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也可能存在着“代沟”的现象,但作为教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教师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因此,每位教师必须为校园伦理文化的重建,负起全部的责任,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搭起沟通“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