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湖的古诗( 三 )


“汉下白登道 , 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 , 不见有人还 。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 , 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
而青海湾一带 , 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 , 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 , 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
“戍客望边邑 , 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 叹息未应闲 。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 , 思念家乡 , 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 , 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 , 在此苍茫月夜 , 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 , 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 , 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
所见的景象如此 , 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 , 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 , 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 , 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7741.aspx
描写青海湖的诗词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兵车行 杜甫车辚辚 , 马萧萧 , 行人弓箭各在腰 。
耶娘妻子走相送 , 尘埃不见咸阳桥 。
牵衣顿足拦道哭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 , 行人但云点行频 。
或从十五北防河 , 便至四十西营田 。
去时里正与裹头 , 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成海水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 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况复秦兵耐苦战 , 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 , 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 , 未休关西卒 。
县官急索租 ,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 反是生女好 。
生女犹得嫁比邻 , 生男埋没随百草 。
君不见青海头 , 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冤旧鬼哭 , 天阴雨湿声啾啾!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 翩翩出从戎 。
且凭天子怒 , 复倚将军雄 。
万鼓雷殷地 , 千旗火生风 。
日轮驻霜戈 , 月魄悬雕弓 。
青海阵云匝 , 黑山兵气冲 。
战酣太白高 , 战罢旄头空 。
万里不惜死 , 一朝得成功 。
画图麒麟阁 , 入朝明光宫 。
大笑向文士 , 一经何足穷 。
古人昧此道 , 往往成老翁 。
韦元甫 木兰歌木兰抱杼嗟 , 借问复为谁 。
欲闻所戚戚 , 感激强其颜 。
老父隶兵籍 , 气力日衰耗 。
岂足万里行 , 有子复尚少 。
胡沙没马足 , 朔风裂人肤 。
老父旧羸病 , 何以强自扶 。
木兰代父去 , 秣马备戎行 。
易却纨绮裳 , 洗却铅粉妆 。
驰马赴军幕 , 慷慨携干将 。
朝屯雪山下 , 暮宿青海傍 。
夜袭燕支虏 , 更携于阗羌 。
将军得胜归 , 士卒还故乡 。
父母见木兰 , 喜极成悲伤 。
木兰能承父母颜 , 却卸巾鞲理丝簧 。
昔为烈士雄 , 今为娇子容 。
亲戚持酒贺父母 , 始知生女与男同 。
门前旧军都 , 十年共崎岖 。
本结弟兄交 , 死战誓不渝 。
今者见木兰 , 言声虽是颜貌殊 。
惊愕不敢前 , 叹息徒嘻吁 。
世有臣子心 , 能如木兰节 。
忠孝两不渝 , 千古之名焉可灭 。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今代麒麟阁 , 何人第一功 。
君王自神武 , 驾驭必英雄 。
开府当朝杰 , 论兵迈古风 。
先锋百胜在 , 略地两隅空 。
青海无传箭 , 天山早挂弓 。
廉颇仍走敌 , 魏绛已和戎 。
每惜河湟弃 , 新兼节制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