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借代的例子( 三 )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
古代爱国诗词 古代的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龚自珍《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近现代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