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借代的例子( 五 )


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 。
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
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 。
与其说此词是宋江反抗奸佞当权的黑暗社会的宣言,不如说这不过是社会上官府中人常见的反政府情绪的醉态表达 。
宋江的“冤仇”并无具体人指,如黄文炳的所问:“这厮报仇兀谁?”它仅仅是怨愤、失落和不安份的交错,“血染”之类的豪言,正是心态不平的一种狂言,不过我们都喜欢这种发泄 。
[六] 《解连环》 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 。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
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 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 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 。
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 。
注:90回 。
宋江征辽,大胜而归,五台山参禅之后,“望东京进发”“当晚屯兵双林渡口 。
宋江在帐中,因复感叹燕青射雁之事,心中纳闷,叫取过纸笔,作词一首……词中之意,甚是悲哀忧戚之思 。
宋江心中郁郁不乐 。
” 此词极类张炎的《解连环》: 楚江空晚...
修辞手法,借代和比喻怎么区分,尤其在诗歌中,明天就高考了,急借喻和借代:1)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2)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3)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4)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5)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希望帮到你o(∩_∩)o 有问题追问哦...
诗词鉴赏《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
用白话解译这首词的意思是: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
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
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
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