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二 )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 。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
三、何谓工对?何谓宽对?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 。
“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 。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 。
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日月风云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宫室(楼台门户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衣饰(衣冠巾带等);(7)饮食(茶酒餐饭等);(8)文具(笔墨纸砚等);(9)文学(诗赋书画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乌兽虫鱼(麟凤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兄弟等) 。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类型 。
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骈体少得多 。
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 。
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 。
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对仗的词语词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
换句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 。
但仔细体会,还是“对” 。
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
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 。
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 。
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 。
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 。
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 。
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 。
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 。
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 。
在对仗艺术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 。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对与宽对是相对而言的,与艺术高低也不是一回事 。
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健中见变化这一原则 。
“不容易”的对仗的句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诗词赏析 对联的对仗养生诗词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
―――《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 。
―――《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