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甸先怀 作文600字( 七 )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
(4)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
(5)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
”可谓盛极 。
(6)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
”(7)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 。
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
”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 。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
(8)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
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
(9)净肠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 。
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 。
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赏春踏青,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 。
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 。
对肝的调理是相当...
寒食节的来历 来历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 。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
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
其它的说法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