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甸先怀 作文600字( 八 )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
一.起源: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 。
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 。
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
” 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