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二 )


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个主要版本 。由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申辩词是有着细读价值的 。
柏拉图《申辩篇》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 。《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 。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 。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 。苏格拉底 。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 。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 。”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 。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 。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 。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 。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 。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 。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 。《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 。[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 。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 。
[2]这有助于解释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 。
《游叙弗伦篇》的内容是“论虔敬”,该篇并没有给出虔敬的最终定义,但提出了虔敬与神意,虔敬与正义的问题 。在对虔敬与德性关系的解读上,Calef认为,虔敬全部地、而非部分地构成了德性 。虔敬并不在功能或本性上对神有所助益,但是虔敬的行为依据神意在其他方面有所促进 。神的意愿在于维护家庭和国家事务的和谐,苏格拉底将自己描述为神的仆人,用哲学探讨促使公民关注美德与真理,这正是实践虔敬的行为 。[3]因而,对神的虔敬同对人的正义是同一的 。雅典人投票之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提醒,自己信神的程度远非控告者所能及 。如果采用Calef的理解,那么苏格拉底控告者的不虔敬,主要是因为他们关注财富胜于德性,有碍于家庭与城邦的存续,不正义与不虔敬是并存的 。反过来说,义务和虔敬是共生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