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榕树的诗歌( 五 )


如何写好散文? 怎样写好散文呢?让我来告诉你: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 , 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 , 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 , 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 , 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 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 , 作用是非常大的 。
现归纳如下 ,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
1、优选景物各异 , 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 , 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 , 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
如 , 《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 , 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 , 而有的却只字不提 , 或"不知道名字"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 , 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 , 其氛围是静谧清幽 , 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 , 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
又如《故都的秋》 , 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 , 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 , 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 , 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 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 , 紫黑色次之 , 淡红者最下 。
其余的景 , 也都以冷色调为主 。
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
2、组合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 。
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 , 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 , 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
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 , 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 , 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
其实 , 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 。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 , 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 , 真可谓诗中有画 。
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 , 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
以上诗句不用动词 , 全用名词组合 。
3、设境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 , 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 。
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 , 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 , 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 。
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 。
《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 , 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 , 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 , 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 , 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 , 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
4、对比映衬散文中的景 , 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 , 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 。
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
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 , 使境界全活 , 令人鼓舞 。
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 , 以水声衬幽静 , 以鸟鸣衬幽深 , 以红火光衬幽暗 , 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 , 也是异曲同工 。
5、想象与联想有些景物较为平常 , 也无特别引人之处 , 画面是静态的 , 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 , 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 , 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 , 使画面动起来 , 活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