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扇子的古诗词( 三 )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 , 谓之“毛扇” 。
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 , 质地洁白 , 毛绒柔软 , 轻飘舒适 。
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 , 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
到了汉代 , 丝织业开始发展 , 出现了“纨扇” , 因用洁白细绢制成 , 故又称之“绢扇” 。
制作除了用绢外 , 材料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 , 又因其“团团如明月” , 也称为“团扇” 。
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 , 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 , 它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 , 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 。
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 , 一扇在手 , 芬芳四溢 , 神思清爽 , 极具情调 。
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 , 因其可折叠 , 故又称折叠扇 。
折扇方便实用 , 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
戏曲中的书生 , 常常人手一把折扇 , 成了一种象征 。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间 , 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 , 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 。
古往今来 , 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 , 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 , 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 。
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 。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 , 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 。
扇面画常用的题材有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 。
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 , 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 。
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 , 两者相得益彰 , 浑然一体 , 真是妙趣横生 , 令人爱不释手 。
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 。
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 , 名家辈出 , 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 , 都是画扇高手 , 因而此时的扇面画 , 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 蔚然大观 。
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 , 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 , 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 。
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丝绸并称“杭城三绝” , 有多种形式的制作 , 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 , 它以柿汁涂扇面 , 色泽乌黑 , 经久耐用 , 既可消暑又可遮阳 。
苏州的折扇以白纸扇为主 , 制作考究 , 工艺精良 , 杭扇、苏扇多以竹子为扇骨 , 以纸绢为扇面 , 雅致细腻 , 素有“苏杭雅扇”之称 。
现在 , 扇子主要生产于我国的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地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 , 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艺术性 , 并用之于收藏、把玩 。
这一传统的工艺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
参考:http://www.zcfan.com/wenhua/lishi.htm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547497
银烛秋光冷画屏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卧)看牵牛织女星 。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
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
天阶:天庭 , 即天上 。
一作“天阶” 。
[今译]秋夜 , 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 , 轻轻地扑打飞蛾 。
天街上的夜色 , 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 , 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
[解说]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
首句写秋景 , 用“冷”字 , 暗示寒秋气氛 , 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 , 排遣愁绪 。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 , 以待临幸 , 以天街如水 , 暗喻君情如冰 。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 , 抒发心中悲苦 。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 , 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