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三 )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 。
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
“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
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 。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 。
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
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唐诗的赏析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其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
音乐也很精通 。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
受禅宗影响很大 。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