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诗词( 二 )


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 。
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
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 。
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 。
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 。
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 。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
”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
”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 。
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人们可以看出,政治抱负与艺术创造,虽然所需要的素质和评价标准不同,而要将其集于一身,其难度可想可知 。
当官,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不惜手段地洞明人事,而且还须具备运筹于股掌之间的本领,而对艺术创作则需要一副与世无争的“在野”心态,能不时以民间的活力,作为一块浇灌自己心灵的圣地 。
郑板桥正因为有“一官归去来”的经历,最后才有“三绝诗书画”的收获 。
虽然我们不能就板桥绝大的艺术成就而感谢官场对他的“修理”,使他及早迷途知返,但官场的失败,带来了艺术的幸事,却是不争的事实 。
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 。
”其实板桥作为一位狂放的文士,活在那个暗昧专制的时代,不合时宜的命运是铁定了的 。
他的苦处不仅在于“我于困顿已无辞”,而且还在于他的艺术创造对时代的超越性,所带来的对他无尽的误解 。
即使他与世俗社会妥协,且向它们投降,世俗社会仍然认为他不够彻底,“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自遣) 。
既然事情是这个样子,板桥也就只好放野,一路的狂怪下去了 。
难得糊涂的同意词成语一塌糊涂yī tā hú tú[释义]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
[语出] 清·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
”[正音] 塌;不能读作“tà” 。
[辨形] 塌;不能写作“蹋” 。
[近义] 乱七八糟 一团漆黑[反义] 条理井然 井然有序[用法] 用作贬义 。
有时表示程度之深 。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
[结构] 偏正式 。
[例句] 爸爸妈妈不在家;小弟弟把屋里弄得~;不堪入目 。
谁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来历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 。
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 。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 。
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 。
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 。
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
什么叫难得糊涂?怎么样做到难得糊涂?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