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有哪些?( 二 )


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我们老师要求要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这是我的旧帖,楼主挑着有用的东西看吧 --------------------------------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创) 我最想提的,就是郑和船队中海军陆战队的运用 。
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具体说就是舰队搭载的陆军 。
请注意是“陆军”而非步兵,因为当时郑和选拔舰队战斗人员时,部队的编成除了传统步兵(准确讲也已不再是只装备着冷兵器的老式步兵了,而是冷热兵器兼有)外,还有使用重火器的炮兵,以及骑兵--用舰船运送“大量马匹”漂洋过海,也是郑和船队的壮举,如此奇迹实非西班牙殖民者远征印加帝国时仅仅携带了数匹马所能及也 。
最突出的战例就是,郑和出使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意欲对郑和使团行劫 。
他一面以数万之众阻绝使团归路,一面分兵袭击远在海岸的中国船队 。
郑和随行卫队3000,人数虽远逊对方,但因为武器精良,士卒训练有素,使得围困的锡兰军队并未讨到便宜 。
同时,郑和派出人来,乘“快马”(骑兵的运用),火速前往船队锚地,赶在敌发动偷袭前向船队发出了警报,遂使中国留守部队严阵以待,避免了一场大祸 。
与此同时,郑和手下的明朝军队真正开始发威了--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锡兰王城(史载明军“衔枚疾走”,显然也是大规模运用骑兵),一举生擒锡兰王,将其扣作人质,并在与敌对峙6天后的一个凌晨,悄无声息的打开城门,伐木取道20余里(好像又隐含着明军工程兵的影子哩),最终保护着郑和使团平安返回了船队,而几万锡兰军队,面对着国王被擒的突变局势,束手无策 。
现代的海军陆战队其实就是由古代和近代“舰队搭载登陆的陆军部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
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制式化的海军陆战队是成立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但我以为“郑和船队的战斗人员,已经具有了实质上的海军陆战队意义” 。
可以想像,郑和船队为了适应远洋需要,在明朝军队中遴选的必定是“熟悉水性,能忍受海上艰苦生活,同时精通步骑作战”的“复合型军人”作为舰队护卫 。
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登陆部队与海上力量协同作战方面,郑和或明王朝高层必然进行过统筹的计划与精确的演练――锡兰岛之战就充分说明了,当年的中国陆海军在协同一体化方面已经实现了相当的战术默契 。
当然这也证实了郑和那3000奇兵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登陆部队 。
另外一个,就是武器的配属,不过这方面我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但考虑到郑和船队事前准备的周密,估计在部队装备上依照外洋作战的特殊环境做了相应的改进或调整,比如尽量携带轻便的步兵火炮,加强金属武器及火药的防潮防锈蚀工作,妥善处理远洋运输马匹所带来的牲畜成活及登陆后适应当地气候问题――我所举出的不过是当时亟待解决的大量难题中很少的一部分罢了,然而郑和船队却都能一一克服,这怎不让人叹服古代中国人的雄才大略与惊人智慧呢?在郑和船队曾经靠岸过的印度南部卡利卡特港,当地人是这样描述明军雄姿的――他们“戴着头盔和面具,拿着长矛一样的武器”,“就象君士坦丁堡的骑士”――如此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明军装备的精良 。
还有一个战例就是剿灭海寇陈祖义,这次战斗主要发生在海上,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郑和率领的明朝水师继承了蒙元舟师的勇猛作风,而在战术上则表现的更加灵活(比如敌来犯前整个舰队偃旗息鼓,实施灯火管制,麻痹了对方;战斗打响后立即依照战前部署将敌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并且比较充分的发扬了新式火器的威力 。
对于这次战斗,现代人经常批评郑和没有象西方殖民国家那样去“主动扶持华人陈祖义而是将其剿灭”,这样说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却违背了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要知道,在唯利是图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长期仰仗并信任海盗的 。
当年的西方殖民者在稳固其海上贸易线后,对于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海盗,又何曾再和颜悦色过呢?哪一个不是剿之而后快呢? 而且,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下,我们中国的皇朝不也曾短暂的与海上强人联手过吗?郑和的“本家”(开个玩笑)――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何许人也?有人可能会说,当爹的是个卖主求荣之辈,作儿子的倒还算条汉子,更有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之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