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古诗)( 二 )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

【五言绝句(古诗)】

颈联写俯察 。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 。
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 。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①]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②] 。
不堪盈手赠[③],还寝梦佳期 。
赏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
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 。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
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
古诗词有赏析(最少5首)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