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四 )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
2.恰当运用表演 。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 。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 。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 。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 。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 。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 。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 。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 。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 。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