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钟馗的诗句( 八 )


不见东流水 。
何时复西归 。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 。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亿 。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 。
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
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 。
愿因微觞会,心感色亦同 。
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 。
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 。
侬年不及时,其於作乖离 。
素不如浮萍,转动春风移 。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 。
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
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 。
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 。
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 。
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
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蒙 。
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 。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 。
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 。
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 。
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 。
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 。
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 。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