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背古典诗词500首中有关梅花的诗只要题目急( 五 )


对于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到佐证 。
谈及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贞,不得不提的是文天祥的诗句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他对南宋王朝的忠爱;“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他在故土被鞑虏强占后,撕心裂肺的悲痛与追恋;“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 。
”,“聂政心虽碎,刘伶醉未忘 。
问天天不应,食日日何伤”,“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颠沛流离中,疾病缠身,却仍为故国愁断肠 。
待元兵攻破临安,文天洋被俘,囚于敌营,受尽屈辱,仍可以高声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仍是将他最高亢的一呼献给了他的国家,声嘶力竭的喊出“天地有正气” 。
文天祥的诗作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和不渝的忠贞,将他体内流淌的承载着民族气节与精神的血液流传下去 。
纵观历史,声声万古叹息,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与热爱植入了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血液中,酿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文传统 。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唐代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宋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从明朝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到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这些诗句中充斥着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呐喊,最壮阔的情感,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气节 。
不论身处何地,对国家、民族的不渝永远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
如今,这一人文传统亦随我们来到了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
但我们却不能忘却或冷淡这一传统,因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们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其本身的爱与信仰,任何微弱的打击都会使其难以抵抗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