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湖南有关的诗句( 三 )


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 。
故用“ 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 。
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 。
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
用湖南方言朗读毛主席诗词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
2、《渡湘江》唐,杜审言 。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
5、《湘江曲》唐,张藉 。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
二、扩展知识: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
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
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
...
【水指】有一句话概括湖南省叫三湘四水,四水指湘水,资水,沅水,...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 。
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 。
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 。
《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
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 。
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
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 。
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
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 。
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 。
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 。
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 。
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 。
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