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三 )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 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
曹植(192~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
简要说说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 。
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
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 。
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 。
词有词牌,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 。
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 。
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 。
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