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六 )


元代出现了散曲 。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 。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 。
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
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 。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 。
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
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
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
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
求问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脉络,要详细一点的 一、先秦——萌芽时期主要文体:诗歌和散文主要特点:1.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不分2.没有独立的文学批评著作3.道家文艺思想和儒家文艺思想形成二、汉魏六朝——成熟时期主要文体:诗歌和散文主要特点:1.文学自觉时代到来2.文学批评著作大量出现3.完整成熟的文学理论体系形成4.儒家、道家文艺思想在对立中融合三、唐宋金元——发展深化时期主要文体:诗歌、词、散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主要特点:1.诗话、词话、文话大量出现2.戏曲、小说批评萌芽出现3.文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四、明清——繁荣鼎盛时期主要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主要特点:1.诗文理论呈总结性、综合性的特点,并在总结中求发展创新2.小说戏曲理论全面发展繁荣五、近代——终结和转型时期主要文体:诗歌、散文、词、小说、戏曲主要特点:1.以传统方法总结传统理论2.接受西方理论方法和观点,显示中西结合的新特点(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致发展历程,分别说明它们各自的体裁(体制)特点...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