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四 )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 。
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 。
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 。
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 。
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 。
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 。
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中国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 。
(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和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十一种主要形式 。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
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
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 。
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 。
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 。
《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 。
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 。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 。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
帝力于我何有哉!《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 。
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取得完全胜利,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 。
周王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
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 。
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 。
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
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
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 。
如爱情诗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