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钱江潮的诗句( 四 )


西湖的美景 , 钱江潮的壮观 , 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 , 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 , 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 , 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 , 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
这画面的价值 , 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 ,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 , 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 , 驻节杭州 。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 , 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 , 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 , 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
但是 , 更主要的是 , 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 , 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 , 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 , “羌管 弄晴 , 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 , 以及“乘醉听箫鼓 , 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
这一切 , 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
“重湖叠山献” , “烟柳画桥” , 也并非天然生就 , 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 , 改造自然的结果 。
“云树绕堤沙” , “三 秋桂子 , 十里荷花” , 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
当时 , 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
今天 , 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 , 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 , 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 , 这并非溢美之词 。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 。
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 , 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 , 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 , 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
前片 , 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 , 大笔浓墨 , 高屋建瓴 , 气象万千 。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 , 逐次展开 , 步步深化 。
如 , 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 , 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 , 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 , 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 , 做形象的铺写 , 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 , “云树绕堤沙 , 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 , 而“市 列殊玑 , 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 , 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 , 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 , 其中“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 , 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
“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 , “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 , 词的语言 , 音律 , 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 , 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 , 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 , 词句短小 , 音调急促 , 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 , 有雷霆万钧 , 不可阻挡之势 。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 , 文字优美 , 词句变长 , 节奏平和舒缓 , 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 , 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 , 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以后 , 便羡慕钱塘的繁华 , 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
为此 , 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 , 荷花十里桂三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