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的教学反思( 二 )


1、符合预备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 。在学生活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
2、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声音靠什么传播?主要是通过演示:“钟罩抽气实验”、“水中敲击小烧杯实验”和学生实验:用“土电话”通话、“轻划桌面”,先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出“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在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不仅比较主动还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延伸主动思考,并向老师提出问题 。
二、实验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
1、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教师有目的.为学生准备了三种能制造声音的东西:1、音叉——最容易观察到振动与发声有关的器材;2、鼓上放绿豆,可以放大鼓面的振动;这两种都是通过敲打发声3、橡皮筋,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发声——拨动 。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求学生用另外的东西制造声音 。在此四次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共同的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
2、“证明水能传声的实验”是教师自己的设计,用玻璃棒敲打靠细绳悬吊在水中的小烧杯发声,所用器材简单易得、效果又好 。
3、“证明固体传声实验”中,教师做了改进,让学生用指甲或笔的末端轻划桌面听声音,效果比轻敲桌面要明显 。
因此实验为突破难点起到关键的作用 。
三、教师有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是教学成功主导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发挥主动性,学习才有效,其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靠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要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的态度来维持 。在这堂课上学生多次发表了不同看法和提出问题,老师是注意倾听的,并注意给以适当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这节课获得较好效果的大前提 。这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教师的作风是较民主的、对学生的提问是鼓励的 。看来这一点很重要 。
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在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 。注意培养学生小组记录的习惯 。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不够好
第一个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有的小组记录的速度较慢,拖延了时间,也反映出第二个不足 。
2、预备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还需要平时课上继续训练小组活动的诸多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