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的教学反思( 三 )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证明推测一定要有足够的、有力的证据”,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因为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还要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

《声音的传播》的教学反思


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 。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 。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 。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 。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
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 。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 。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
四、板书不规范 。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 。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
五、总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 。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 。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