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名的古诗怎么写?( 二 )


“东海如碧环 , 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 , 直到三山回”四句;《神女庙》中“大江从西来 , 上有千仞山 。江山自环拥 , 恢诡富神奸”四句 , 同样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与夸张 , 描写也很细腻生动 。不过与白居易比较而言 , 白诗将笔墨集中在人物身上的更多一些 , 而苏诗则集中在周围相关景物上面的更多一些 。而将笔墨集中在人物身上 , 尤其是在涉及女性题材时 , 白居易自然更容易受到“近亵”之类的指责;将笔墨集中在周围相关景物上面 , 则可以有效避嫌 , 避俗 。苏轼对白诗最熟悉不过 , 是否有意以此避嫌 , 笔者不敢妄加揣测 , 但其中应该有一定关联 。这从白、苏二人关于女性题材的怀古诗作的比较中 , 从苏诗尽量不将笔墨放在人物身上这一点 , 可以看出端倪 。
二、 二人怀古诗作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
白居易与苏轼二人怀古诗作艺术风格的最大不同之处 , 就在于用典的多少 。
众所周知 , 白居易的诗作由于强调补察时政的作用 , 所以重写实 , 尚通俗 。用典不多 。这在上文白居易关于君王治国题材的怀古诗中 , 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明 。当然 , 也正是由于白居易这样的一贯风格 , 也才使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恨歌》的艺术风格备受关注 。其实 , 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 是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特点 , 他将自己的诗集加以细化分类 ,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表现不同的主题 。
而苏轼 , 大量用典的.突出特点 , 既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 , 同时也使得他与后继者辛弃疾等宋代文人 , 饱受后人指责 , 掉书袋 , 两脚的书柜等恶评不绝于耳 。对于此种情况 , 应辩证看待 。苏轼本身就勤奋好学 , 博览群书 , 加上他的天才般的博闻强识与笔下才力 , 使得他能够对众多典故信手拈来 , 随意挥洒 , 举重若轻 , 不着痕迹 , 甚至是一些生僻的典故 , 也能诗兴所至 , 任意驱遣 , 遂令一些读者难望项背 , 不知所云 , 留下了很多的阅读障碍 , 不满之意也油然而生 。如《骊山》一诗中“可怜吴楚两醯鸡 , 筑台未就已堪悲 。长杨五柞汉幸免 , 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留连多丧国 , 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 , 不必骊山可亡国”八句 , 就是典型代表 , 中间依次运用吴楚、汉代、隋朝的典故 , 甚至用了颇为生僻的“三风十愆”的典故;又如《蒜山松林中可卜居 , 余欲僦其地 , 地属金山 , 故作此诗与金山长老》中“东方先生好自誉 , 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 , 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六句 , 顺势举出东方先生、伯夷子路、杜甫、柳下惠等几人的典故 。所以 ,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批评道:“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 , 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 。……除却书本子 , 则更无诗!”这一批评明显出语过激 , 有失公允 , 苏轼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地位 , 早有定论 , 王夫之之言仅作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