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琴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章图片

《寻琴者》是一本由郭强生著作 ,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 , 本书定价:48 , 页数:2021-7 , 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 ,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寻琴者》读后感(一):寻琴 , 寻情
郭强生的《断代》读过后到现在我几乎忘了他讲什么了 , 要找回去看一眼笔记才能记起来 。可读他的新长篇《寻琴者》 , 那种感伤性触动了我 。郭强生或许终于借着这个小说跨越了自身生命的缝隙 , 完成了一个本源落尽的想象:一场雪、一架钢琴、一个人 。《断代》叙事严密 , 《寻琴者》却是征象式的小说 。“琴”同“情” , 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 , 寻找斯坦威最和谐的平均律 , 也是人灵魂与肉体自我的平均律 , 觉悟出人与人间必定会制造出杂音 , 最终只能落回一人 。最触动我的人物是“我”的钢琴启蒙邱老师 , 最初她是一个刚毕业自知演奏家梦想无以为继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 经年后 , 她变得圆润了、入世了 。但也是她 , 发来一封临行前的邮件 , 亲切而深刻的点出了情感的不安 。“我”和林桑共同目睹了一座钢琴的死亡工厂 , “我”的头脑再度失控了 。拿起斧子砸向钢琴腿 , 未尝不是拯救它 。开膛破肚的钢琴 , 是“我” 。寻“琴” , 是经年的迷惘、背叛、感伤 , 灵魂与肉体的不和谐后拥有白茫茫的广阔天地 。这个征象竟然和曹雪芹最理想的《红楼梦》结尾如此相似 。
《寻琴者》读后感(二):在寻找的开始 , 就是雪注定落下的时刻 。
总体来说还行 , 里面提到琴与雪相关的桥段都很喜欢 。包括他在里面写没见过雪的我形容乐曲给我带来的一种什么东西在落下的感觉 , 还有结尾处封存的雪 , 感觉都很好 。接下来说点觉得没那么满意的部分 。
他作为调音师的落寞不知道在文中被强调了多少次 , 丑陋贫穷而备受欺辱、心爱年长的男性却得不到爱的音乐天才 , 这种设定怎么说呢 , 就像作者以为这是一个足够自洽的圆环 , 然后在其中不知疲倦的反复舞蹈 。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调音师的故事 , 明显想要在开始几让“我”成为一个低调隐身的人 , 但个人觉得在这种大段交代其他人物关系背景的事件和“我”的感慨两者的衔接之间存在裂隙 , 或者说 , 作者以为这样很狡黠 , 能够让“我”时隐时现 , 看似卑微实则重要 , 但实际上安排两种叙述不加润滑地前后出现 , 会觉得有些别扭 , 对第一人称叙述的使用也会产生怀疑 。还想说的是 , 有些时刻 , “我”明显在叙述中成为了“我”不是的人 , 能感到作者在试图成为“我” , 这可能就是叙述的分寸问题了 。在随后某一节的开始 , “我”开始说自己的卑微 , 透露自己的音乐天才身份 , 不得不说那种故意的让步 , 和有意的遮掩 , 有点油滑和故作聪明了 。“我”好像有很多秘密 , 好像总是欲言又止 , 但个人觉得文本张力有的地方存在不足 。在几个人之间的关系中 , 反复提及的关系是我对年轻时遇到的钢琴师的怀恋和思念 , 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写的不浓不淡 , 过于平均以至于仅通过我的叙述和内心的议论让人没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 。文中多次出现我在心中呼唤钢琴师的名字 , 而我的名字只在接近结尾处出现了一次(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 , 还是林桑在我失控后喊出来的 , 并且之后他拥抱了失控的我 。作为读者 , 我只能说 , 调音师的砸钢琴失控情节以及两个穿着黑色的人在大雪中拥抱的桥段让我感到非常无聊 。包括提及我曾经毁坏过学校的四架钢琴 , 我却说我不记得 , 这么写真的很无聊 。当然这非常有逻辑 , 因为我划伤过钢琴家的施坦威 , 我有悲惨的经历和破坏的倾向 , 这都可以理解 。但最后用这种过于简易的叙述营造情节冲突 , 就会有张力不够的感觉 。当然当然 , 对于故事中人 , 琴 , 灵魂的对应或许才是最值得分析与评论者大谈特谈的 , 但我无意于此 。文中在谈及《命运交响曲》的演奏时说道:“讽刺的是 , 每场演出的那当下 , 也是命运最不受控的时刻 。”或许对于作家和作品来说也是一样 , 名为寻琴者 , 在寻找的开始 , 就是迷失开始的时刻 。或者这么说更好 , 在寻找的开始 , 就是雪注定落下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