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先生在失去第二个妻子之后 , 在琴室遇到了调音师 。所以说音乐是想通的 , 若不是听到了熟悉的旋律也不会把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人联系起来 。失去妻子的六十岁生意人 , 贫穷但有才华的四十岁调音师 。看起来平行线的两个人因为共同的钢琴话题走到了一起 , 又是两个孤独的灵魂 。说是合伙人但是更像是互相慰藉的两个人 。虽然故事的最后作者没有给出陪伴或分离的结局 。但是这人世间的人来来往往 , 总有分分合合 , 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这是我第四个觉得独孤的点 。
这是一部非常细腻的小说 , 从钢琴 , 异国 , 少年 , 黑白琴键 , 大雪 , 这几个词更能看到冷清的格调 。我在这之中间读到了人世间灵魂的碰撞 , 是超越年龄性别而产生沟通的情感 。他或许不一定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爱 , 是那些小众的 , 是有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爱 , 不让人发现的内敛的爱 。很孤独但是也很美 。结局有好有坏 , 但是过程是会让人让人跌宕起伏 , 铭记于心的 。
《寻琴者》读后感(四):雪中一曲无言歌
《寻琴者》是一本字里行间流淌着音符的书 , 嘈嘈切切 , “说尽心中无限事” 。郭强生以其独有的清丽文字讲述了一段关于钢琴、音乐与生命情态的故事 。
《寻琴者》的情节并不复杂 。音乐老师爱米丽过世后留下一间音乐教室 , 其丈夫林桑是个退休的生意人 , 不懂钢琴 , 在处理教室中的钢琴时犯了难 。“我”是受聘于爱米丽的调音师 , 是个音乐天才 , 却出于种种原因默默无闻 。爱米丽去世后 , “我”受林桑邀请为其家中的史坦威调音 , 并在此过程中与林桑发展出一段微妙的情谊 。
叙述者“我”是以一个中年loser的形象出现的 , 秃顶、满脸痘印 , 工资只养得活自己 , 直到接近全书末尾 , 作者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出“我”的名字——胡以鲁 。相信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作为一个未能成名的天才、一个小人物 , 胡以鲁这个名字是微不足道且不值得特意介绍的 。胡以鲁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天分 , 但由于身处社会底层 , 骨子里自卑且自厌 , 同时他又很清楚自己的天资 , 因此自尊而自傲 。这两种极端的特质都根深蒂固 , 使得他总处于极度敏感、矛盾的状态中 。
少年胡以鲁经小学音乐老师邱老师推荐 , 曾经在某音乐教授门下学习钢琴 。然而教授并非纯粹的艺术家 , 经常举办功利性极强的茶话会 。胡以鲁鄙视其他没有天分的学生、鄙视虚伪赞美的来客、鄙视庸俗的教授 , 这是一个天才在庸人面前的自傲 , 而与此同时 , 他在面对这些人时又是自卑的 , 因而在发现“自己根本不属于那个世界”后 , 会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这样的自卑时不时冒头 , 尤其是在与林桑相处时 。他总把林桑归结为另一种人 , 认为“像他们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明白 , 身为调音师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将其理解为音乐世界之外的人 , 也可理解为社会地位远高于胡以鲁的人 , 也有可能是为世俗所浸染的人 。但无论如何 , 胡以鲁无法做到对现实社会的完全摒弃 。尽管嘴里说着优秀的调音师比优秀的演奏家更稀缺 , 只是不为外行人所知 , 胡以鲁对调音师身份的认可度似乎仍不足以撑起他的全部骄傲 , 否则他不会总觉得自己像是林桑的跟班 , 不会去特意说服自己 , 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二人的合伙生意所不可或缺的 。在固守音乐与灵魂纯粹的同时 , 他也在以功利的眼光打量自己 , 他同时生存于两套评价体系之中 , 这是他痛苦的来源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尘埃落定》经典读后感有感
- 思考世界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 经典故事:猴子的欲望(深刻)
- 经典小小说:《潜规则》
- 宋本周易注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一位女士的画像》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经典好文)
- 经典短篇:《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