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毕业的我,采访了三位校长( 二 )


我知道,未来他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弥补差距,建立自信,完善自我 。但能因此判定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那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不对的吗?
【衡水中学毕业的我,采访了三位校长】我问过张桂梅这个问题,严苛的学习环境会不会让学生变得封闭、狭隘 。她说,随着学生考入大学,这些会改变 。我认同她的观点,对一个毫无资源和背景的农村娃而言,考大学更紧迫,这决定了未来的起跑点有多高 。
采访过两位校长后,我更加理解了那些山里的孩子,留守孩子没有什么能争的,只能争高考 。直到我采访第三位校长陈立群,他不认同一味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 。
陈立群曾在杭州学军中学任校长,2016年,他被邀请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任台江民族中学校长,4年时间,他让这所学校从垫底的本科10%上线率提高至79% 。
他不赞同为了分数过度剥夺学生时间的做法,认为这种模式培养的人与“45天速成鸡”无异,在陈校长看来,教育者应该先把学生当人,爱这个“人”本身,不论学生品行优劣、成绩好差、家境富贫 。其次,把学生当孩子,不要试图控制他们 。最后,把他们当学生看 。他说,教育应该是“奥运会”,各展所长,各显其才 。
在台江民族中学,女生不用剪短发,学生每天早、中、晚都有一小时活动时间,还有很多社团活动 。陈校长认为,要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从根本上要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每一堂课的思维含量 。
台江民族中学成绩的提高证明了他方法的有效 。但这并不能说服我,我认为陈校长之所以能在分数面前保持理智,源于这里没有能执行“衡水模式”的条件——西部办学面临的很大困难是缺钱,校长们一门心思想着筹钱,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工资如期发放 。
我問他,假如他在河北任校长,面对升学率的竞争,还能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吗?
他说自己依然不会走“衡水模式”,哪怕成绩差一点 。他认为只考虑学生“走得出”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考虑学生长远的“一辈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社会化 。
我跟随他去家访,一位今年的毕业生住在山里,我们驱车一个小时,又步行近半个小时,攀上一层比一层高的台阶抵达他海拔近1000米的家,家门外几米处就是幽深的山谷 。高考前不久,男生家门口的地面出现了裂缝,陈校长拿出一万元让男生修缮地面 。男生的母亲早逝,父亲外出打工,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弟弟 。
为了供养两个弟弟,他一边打假期工,一边读书 。今年高考成绩只能报考大专院校,他犹豫继续读书还是打工赚钱,陈校长没有替他做选择,只说,要尽好大哥的职责,帮助两个弟弟好好读书,哪怕有一天弟弟们都读出去,没有回报他 。男生点了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