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镇》的读后感大全( 三 )


《烟雾镇》读后感(三):读完了,期待值满分(马斌斌)
读完这本书,给人的不只有好的故事和细腻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灵魂深处的共鸣 。正如张承志先生所言,“文字能写出情分,写不出人的全部 。”1 但纵观全书,丁颜的文字再写出情分的同时,也在极力追求书写人的全部 。临潭 篇中不仅蕴含着对日常生活的体现,而且把宗教性和文化背景融入了写作中 。东 乡篇则更多的聚焦于“自身”,在自身中寻找回归的路途 。但整本书是集文学、 人性、日常、宗教和文化与一体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点滴中,透露着对人性的感 怀 。滴水见世界,丁颜的文章是在人性的深渊深处,找寻回归的路 。《有粮之家》的描写是极其精彩的,丁颜虽未经历过饥饿之苦,但却将饥饿 描写的淋漓尽致,感觉好像自己经历过一样 。著名作家谢有顺在评价《有粮之家》 时指出,“《有粮之家》独具边地的回、藏风情,也不乏男女间纤细的情思,但更 多是在绘制集体饥饿的绝境中,由人心的黑洞与光明、贪婪与慷慨的汇成的心灵 图景 。作者工笔描述命运的残忍和诡谲,以使更有价值的希望能够诞生于绝望之 中 。时过境迁,物质文明的丰足,或许使粮仓的拆除势在必行,但茉莉一家身上 的、‘有粮之家’的正直、疏朗、坚韧、坦荡、重情,却依旧叫人向往 。”我们身 处在物质文明极其丰裕的时代,没有经历过饥饿,但在丁颜的笔下,隔着书本也 能体会那种饥饿之痛 。居安思危是一种居世应有的态度,但在当下的日常中,我 们已经走得太远了 。丁颜的文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追溯,在日常和内心深处,去追忆一段过往,在追忆中去警示自己,走向未来的路 。《烟雾镇》、《尘封的灯》、《六月伤寒》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在藏回之间穿梭的,正如我所提到的写作背景一样,丁颜在写作中不仅观照日常生活、宗教和信仰,而且把文化深深地嵌入进文本中,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体悟这种多重的存在 。东乡篇中的开篇就是《大东乡》,在《大东乡》里,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就可以看到东乡的景与人,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很多东西都会被人们坚韧地传承下来 。东乡篇里的五篇中短篇小说,没了临潭篇中两种文化交融的挣扎、矛盾、和解,但管中窥豹,写的是东乡的困惑,其实映射的是整个时代困惑 。丁颜的笔下活跃的是一批有信仰的人,“信仰宗教的人多是一些努力在‘圣’ 的空间中求存活的人;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心路历程对于不拥有宗教感情的人,对 于活在失去神圣的空间里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缺乏真实的 。”2因而这些鲜活的个体,都“真实”的活着,他们穿梭在自我和他者之间,用一次次的行动和一件件小事,来诠释生命的真谛 。丁颜在一篇创作谈中提及,每写完一篇作品,就像生了一次大病,这种深沉地、全身心地投入,是一种是一种信念,对文学的信念 。书名《烟雾镇》,其实贯彻整本书也就“烟雾”两个字,用烟雾作为一种寓意,在十个长短不一的故事中时隐时现 。正如丁颜所言,“好的小说不是单靠想象就能出来的,它需要一个坚定的完整的背景,犹如温暖明亮的火焰需要一堆柴禾来维持,火焰燃烧余留下的灰烬的 质地,不仅源于燃烧的程度,也源于柴禾的硬度 。”这本书中的中短篇小说,就具有这种特性,其不仅有完整的背景,而且有质地足够坚硬的“柴禾”,所以每一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与丁颜而言,“在看不见的黑暗中,心静魂净的那一刻,就是抛开迷眼之屑的那 一刻,与自己可以很好的沟通融合,同时会想到读者,虽说写作是自己的事,但写出来之后希望它是有点价值的,它可以带着读者进入全新的思想领域,带着读者脱离生活的限制 。我在小说里逃避,读者在小说里飞翔,然会带着我上路 。在新的世界里各自坚持自己的判断,一起前进或互相抛弃都可以 。”唯愿这种“心静魂净”的时刻多一些,与自己和解的时间多一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许是在当下我们最缺少的 。时光荏苒,一部追问人性,追问到逼仄角落里面,没有退路的作品,在我看来就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的诞生并不容易,用丁颜的话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时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像是在分类生长,或者说是双重人格,是小孩与老人的混合体,用孩童的心看待 世界,用老人的口吻书写世界 。” 我的期待值满分,也期待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体悟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意境,期待此类的作品能够更多地涌入读者视野 。1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9),第 72 页 。2张承志,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年,第 11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