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语经典读后感有感(11)


②.
正读着这本书的时候,获得消息,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新书《困惑》(Bewilderment)入围了2021年布克奖长名单!
无疑这本书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交融的史诗 。读着他的时候,突然让我想起了去年读过的一本儿陈应松的《森林沉默》,比较阅读会发现它两个的血脉是如此的相近 。而另一本和它名字相近的安尼 普鲁的《树民》却显迥乎远已 。
《树语》和《森林沉默》简单的用生态文学来概括,显然已经不能道尽其真正的意趣 。显然这两本书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意旨 。不单是人和自然的生存状态 。它们更趋近于,用生灵万物的视角观看人类的生存!
创物之初,天地无心,万物同涂 。人也只是一个生灵而已 。《森林沉默》里说到,树是有生命的,“树跟人的命运一样的,只是它们全都无声,沉默和忍耐是它们全部的生命 。《树语》也写到:“大地或许是活的,……而且像一棵活着的树一样 。这棵树安静的存在于世,除了在风中摇摆之外,从不会有任何移动,但他一直在与阳光和土壤交谈,利用阳光水分,营养矿物质来生长和蜕变 。这一切都完成的如此隐秘 。”这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③.
关于人与自然的交融 。在中国文学中有悠久传统 。在我们古典的对于人与自然的叙事审美中 。也有“比德”和“畅神”两种审美方式 。“比德”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伦理、精神修养之间建立起同构关系,以“物”的自然属性比附人的道德伦理、精神修养 。
如我们传统文化以松、竹、梅,兰,一般象征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这种对照自然的审美方式在文学创作领域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代表是屈原的《楚辞》 。
“畅神”指人的内在精神完全浸润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天地万物相互交融糅合 。《树语》的审美境界就更接近于“畅神”的意味 。在这本书中人和树是平等的,可以互相凝视的,也许连他们的基因也是相通的,“你与你家后院里的那棵树拥有同一个祖先 。你们两个在十五亿年以前分道扬镳 。但直到现在,往各自不同的方向走了这么久,树和你依然共享着四分之一的基因……”如果互有灵魂的话,他们也是共通的 。
所以《树语》这本书(包括《森林沉默》),可以不用生态文学来简单的概括,它是一部生灵的纪传,也是一部生灵的颂歌 。所以不妨把它们称之为生灵文学 。
《树语》读后感(十):不只是一部生态启示录
《树语》交稿后,我又读了安妮·普鲁的《树民》和芭芭拉·金索沃的《纵情夏日》 。把它们和《树语》放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森林或者说整个生态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甚至可以说是小说中与人类主角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