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三 )


当时宫中的几位大臣往往用程不识和李广相比较 。程不识是一位边郡太守,他治军非常严格,行军时编制队列、驻扎等一切都按规章制度 。部队在外作战,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即使休息也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高度戒备状态 。
他的部队从来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打大败仗,永远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来,左右前后,整个部队的旗号整整齐齐,无大胜亦无大败 。
曾有大臣说:“李广治军追求简洁,胜也许胜得漂亮,败也会败得惊心动魄;程不识治军虽麻烦,但他的部队从不会出什么差池 。”
的确,“百步穿杨”的李广是个好劳模,是位英勇的战士,但始终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型人才 。
所以,中等人适合干中等事,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做好具体工作就好 。尽心尽意将每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也是有意义的人生 。
下等人聊是非,中等人谈问题,上等人论格局!
文章图片

三、只论格局的上等人
现在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是有大格局的人 。凡是有大作为者必有大气宇,格局小的鲜有成功者 。他们常常喜欢站在问题的最高点,不在乎一池一城的得失,而以大局为己任 。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两方势力较量时,最终的结果也取决于双方领导的格局 。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非楚汉相争莫属 。
秦始皇出巡时,车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彭城的项羽在围观的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之” 。沛县的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 。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不只是他们个性上的差别,还有他们格局上的高下之分 。
项羽世代为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抗秦的大将,为秦军所杀 。楚为秦所灭后,项羽与叔父项梁流落楚地 。此时的项羽见到秦始皇,亡国灭祖之恨便涌上心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最高理想是灭秦,恢复楚国的辉煌,楚就是项羽的格局 。
刘邦世代平民,对亡楚的大秦,刘邦没有项羽那么刻骨的仇恨 。刘邦只是觉得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庸庸碌碌,应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威风八面 。
正因为如此,刘邦不敢想做楚王,有项羽这个楚国贵族在也轮不到他做楚王,他要做的就是做秦始皇 。由此看来,项羽的格局是楚,而刘邦的格局为天下 。
四年的楚汉相争,项羽在历次的战役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则是屡战屡败 。但是,项羽每次的战役胜利都会导致力量的一次削弱,而刘邦的每次战役失败后力量又会有进一步的积聚,几次战役都是以刘邦的几乎全军覆灭而告结束,而每次刘邦又都能东山再起 。
项羽的眼光只是眼前的战役胜败,而刘邦心目中总是战争的全局,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或一战的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