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只能当苦力?

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 , 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挑战 。比如中国几乎没有立足世界的品牌 , 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 , 而只能卖苦力——制造一些玩具、衣服或机器 。为什么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么艰难?根本问题在于教育 , 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
中国人只能当苦力?
文章图片


重技术是中国教育的软肋
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 。例如 。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 , 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 , 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 , 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 , 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 。
但是 ,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 , 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 , 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已经全面转型到通识教育 。耶鲁大学的培养理念就是:任何一个读完四年太学的毕业生如果成为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 , 那是一种失败 , 因为耶鲁不希望四年太学教育让学生在某一领域里投入那么深 , 而忽视其他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 , 微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 , 有的教授就想 , 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 , 怎么办?于是就开一门大课 , 叫做“大策略” , 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 , 这是持续一年的综合型课程 , 讲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 。
【中国人只能当苦力?】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 , 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非常困难 。在中国 ,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 , 再到研究生 , 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 , 一直都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 。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和老师认同 , 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只能从事制造业 。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 , 中国经济的转型就很难实现 。
中国人只能当苦力?
文章图片

不留作业不考试的教育
美国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 , 都没有家庭作业 , 放学和周末都不用担心学习 。如果老师布置作业给学生 , 很多家长会抱怨:“我的孩子这么多作业 , 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 , 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 , 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