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诬告的蔡锷( 二 )


1911年1月8日,吴锡永回到广东后,给北京写了此事调查的总结报告,非常详细,再一次给蔡锷正名 。史实没有记载诬告者是否得到了惩罚 。被诬告者蔡锷,也到了要离开广西的时候了 。
蔡锷以清廉奉公著称,他小时候吃够了家境贫寒之苦,但在广西期间,身兼数职,经他掌握、使用的公款,是个天文数字,但他廉洁自律,一毫不取 。他平时生活极其俭朴,粗茶淡饭,家里的伙食每日只有几角钱 。蔡锷离开广西时,所有行李仅书籍和随身衣服铺盖各一担 。回到湖南老家,蔡锷将历年的积蓄300元全部交给母亲贴补家用 。
在吴锡永的调查报告中,掌握巨款的蔡锷,“查其历年支用款目,亦均详准,报销核明,咨送有案……”账目非常清晰,没有一点猫腻 。
蔡锷把原则看得极重 。《李宗仁回忆录》中,记载了李宗仁当年因为到广西陆军小学报到迟到十分钟而失去了入学资格一事,“那时陆小重要负责人都是刚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办事认真,执法如山 。而乡间出来的青年,既无钟表,对时间的观念自甚模糊 。”过了一年,李宗仁才重新考上陆军小学 。
蔡锷是一位终生能够守住底线的人,能守住底线的人,又何惧他人诬告?历史上,有无数诬告与被诬告的记载,人们总是庆幸被诬告者能够遇到明察秋毫的明君或清官,得以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更感叹于像唐朝来俊臣这样擅长栽赃陷害并将之理论化写出《罗织经》一类的奸佞小人,最终却死于别人的诬告,恶有恶报 。但是,面对诬告,最安全的是:自己能够守住底线 。
很多时候,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
蔡锷离开广西前,特地设宴邀请诬告过他的几个人吃饭 。这不是“鸿门宴”,而是一堂人生课 。《蔡锷大传》一书写道:席间,蔡锷告诉这几人:“你们念过苏东坡的《留侯论》吗?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你们能做到这一点,当成大事 。”今天读到这一段,怎不感慨万千!
离开广西,蔡锷到了云南 。他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人生大辉煌:先是在辛亥革命爆发20天后的1911年10月30日,蔡锷作为临时总司令在昆明领导了“重九起义” 。跟国内其他部分省份在辛亥革命后宣布“独立”、清廷巡抚换个马甲摇身一变民国督军不同的是,云南“重九起义”战斗之激烈、牺牲之惨烈,被称为仅次于首义的湖北 。“重九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选为都督,年仅29岁!
但这还不是他最辉煌的时刻 。4年后,袁世凯称帝,蔡锷设计从北京逃脱,辗转回到云南,他矢志“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领导了护国军起义,亲自率军入川,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精锐的北洋军血战数月,在蔡锷的咬牙坚持下,各地从观望状态纷起反袁,而北洋军内部也因为无法一时击败蔡锷而四分五裂,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旋即在惊惧中死去 。袁世凯死时,蔡锷正率军在四川前线,消息传来,“三军雀跃,万众欢腾” 。蔡锷,被誉为“护国军神”“再造民国第一人”(孙中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