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瓮》:决裂中接续着传统

《精致的瓮》:决裂中接续着传统
文章图片

文学理论的创新植根于文学传统,文学传统的原点来源于文化 。文学——文化的文学理论曾一度盛行一时 。随着文学的自觉意识探索进程的增强,一些新的“本体论”文学理论逐渐占据着文学批评理念的核心位置,成为我们进行分析文学作品、归纳文学现象的主要依据 。
“新批评”就是西方20世纪四五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一种 。以文本为中心阐释作品、揭示文学现象,表现出一种新的批评倾向,这种批评方法我们就称之为新批评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确确实实带来了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的赓续、创新,推动了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的发展、引起我们对文学理论批评探究新的研究热情 。布鲁克斯发表在1939年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现代诗歌与传统》(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奠定了作为美国重要文学家的地位 。而1947年的《精致的瓮》的发表,标志着美国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批评实践中取得的顶级成果 。坚持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正是他们批评的立场和着眼点 。和俄国的形式主义有着相似的地方 。
随着德国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尧斯和伊瑟尔的出现,他们进而更是提出一些关键性的范畴,像“期待视野”、“审美距离”、“视野融合”、“召唤结构”等等 。具体到每部作品来说,读者在阅读之初总一定会对作品有自己的期待——不管是形象期待、语言期待、审美期待、文体期待期待也好,这种期待或许是自觉地或许是不自觉的、或多或少是现实存在着的 。读者和作者的“期待视野”不一致,就构成了“审美距离”说;如果阅读造成了两者“视野”的交融和一致,这就形成了“视野的融合” 。而伊瑟尔则更进一步,从“召唤结构”入手,丰富和深化了接受理论 。“对话和交流论”成为接受美学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契机和新的资源性理论依据 。
阐释学理论和而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又使得文学理论批评走向了文化——文学的文学理论 。20世纪可以说是批评的世纪,各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喜剧 。思想的交锋、观点的争鸣、理论的辨析、哲学观人生观的论争,各种语言的、结构的、心理的、文化的、文学的、政治的、社会的、生命的、道德的纠结,使文学真正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思潮的演进中去了,变动不息的观念的演化往往使人目不暇接的同时感到眼花缭乱难以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更不用说加以消化吸收,快餐化的生活是否也在影响着文学和文化的速成,我们不得而知 。从原点出发复归原点,文学理论和批评好像又转了一大圈,绕了一个圆,回到了原地,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也许这才是理论创新的刚刚开端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