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些偏心爸爸 三国就不是三国( 二 )


据说刘表一开始因为长子刘琦的相貌与自己相像,十分宠爱他(三国男人似乎很吃儿子像自己这一套),但自从娶了继室蔡夫人之后,被蔡夫人所影响,逐渐疏远刘琦,偏爱小儿子刘琮 。
刘表逝世后,刘琮被拥立为荆州牧 。镇守江夏的刘琦闻讯后,本欲借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谁料曹操已出兵荆州,遂避走江南,陷入内乱危机中的刘琮而后就投降了曹操 。
虽说吃了不少红利,但曹操本人也是兄弟相争的受害者 。与汉灵帝、袁绍、刘表这些人如出一辙的是,曹操一度也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长期摇摆不定,所幸在去世前几年悬崖勒马,明确了曹丕的储君之位,才没有落到袁绍身后诸子“亲寻干戈”的地步 。
但问题是,曹操生前对立储的摇摆不定已严重伤害了诸子之间,特别是曹丕和曹植的关系 。曹丕即位后,曹植、曹彰虽被封王,但实际情况无异于充军软禁,且不说曹植七步成诗相煎太急的传说,就说疑云丛生的曹彰之死,曹丕也脱不了干系 。
对曹魏政权而言更糟糕的是,曹丕对兄弟的过度防范,对宗族问题的过度焦虑,导致了防内甚于防外,曹氏宗族缺乏皇权之外的其他权力支撑点 。
平心而论,曹丕固然是心胸狭窄,但若无曹操当年立储时的摇摆不定,曹家兄弟又岂会反目成仇?曹操的爱子心切不仅撕裂了兄弟之情,还赔上了曹魏江山 。
而在东吴那边,孙权在立储上的糟糕作为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孙吴政局的由盛转衰 。
孙权一开始倒是立了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孙登既是长子,又很贤良,本是件众望所归的事 。但孙登在33岁那年突然病死,吴国的立储一下子成了问题 。按照长幼顺序,由于孙权的次子也早死,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 。但问题是,孙权对四子鲁王孙霸表现出了非比寻常的宠爱,给予了他与太子孙和类似的政治待遇 。孙霸由此生出了夺太子位的心思,朝中更是形成了“太子派”与“鲁王派”对立的政治态势 。
两派相争的结果是,孙权先是大力打击太子一派,連伟大的陆逊也被逼死,最后废掉了孙和,并将其软禁了起来;而孙霸那边就更惨,直接被赐死 。
公元250年,孙权立年仅8岁的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仅仅两年后,孙权驾崩,将吴国江山留给了10岁的孙亮 。
孙权驾崩第二天,吴国就发生了宫廷政变,辅政大臣孙弘被杀,诸葛恪和孙峻联合掌握了政权 。一年半后,诸葛恪又被孙峻所杀,吴国军政大权落入了孙峻一人之手 。其间,孙权立幼子为帝的弊端暴露无遗,年幼的孙亮基本就如傀儡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权旁落,政变连连 。
孙峻掌权了三年,病死前将权力移交给了堂弟孙琳 。孙琳在任上干了件堂兄都不敢干的大事,废掉了年已16岁、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的孙亮 。